大学生创新迈不过成果转化的坎?

大学生创新迈不过成果转化的坎?

自主创新,方法先行。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道。——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、刘东生、叶笃正

前不久,重庆大学弘深学院2011级电气班学生郑清源得到一个喜讯:他和两名同学共同研发的专利成果——新型建筑宽频动力吸震系统,与我市一家建筑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或将得到转化应用。

作为4项专利的发明人,这还是头一次有单位“相中”了他们的成果。“你知道专利转化有多难吗?大学4年,我们班总共获得了15项专利,但至今没有一件成功转化!”郑清源说。近年来,国内热衷于创新发明的大学生不少,各高校也频现“专利哥”,但这些专利中的绝大部分都遭到市场冷遇。大学生创新,难道真的就迈不过成果转化的坎?

多数专利只能给升学和找工作“铺路”

创办于2010年的重庆大学弘深学院,是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而成立的创新实验学院。郑清源所在的电气班是5个创新实验班之一。对于一群优中选优的“学霸”,参加科研训练计划、各类学科竞赛、导师的课题研究等都是“家常便饭”。

“专利是创新成果的体现之一,作为弘深学院的学生,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机会申请专利。”郑清源说,同学们有的发明了辅助工程制图的制图器,有的设计了简易测量电流的工具,这些都申请了专利。不过,同学们的专利成果大多都没有转化,而是在其他地方派上了用场——为升学和找工作“铺路”。

记者了解到,这个即将毕业的“学霸班”,60%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,专利为他们的升学增加了一项重要砝码。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直接读博士的郑清源,其手握的4项专利功不可没。而对于找工作的学生来说,简历上多了“国字号”专利证书,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。

事实上,据教育部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(2010)》统计,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%,这当中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专利。最近两三年情况有所好转,但仍然不尽人意。共青团宁波市委也在2013年公布过一项统计数据:在此前的三年里,宁波高校学生共拿到900多项国家专利,但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的不到5.6%。

“重庆尚未有相关数据统计,但大学生专利转化不佳的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,这也是国内大学生专利转化的通病。”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坦言,近年来,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发明创造,大学生专利数量快速增长,但如果大量的创新成果被闲置,便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。

大学生专利为何难“找婆家”

“专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专利的所有权上,而是体现在专利的实施、转化等运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上。”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如是说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专利转化率如此低呢?

“大学生较少关注专利授权后的经济效益,有了专利信息发布不及时,转化意识不强,是大学生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。”有专家认为,这导致不少大学生专利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不过,也有很多大学生不是不想转化,而是苦于无门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大学生专利申请成功后,很少有渠道和企业进行对接。

相比之下,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研二学生刘洪伟则幸运得多。在本科毕业设计的基础上,刘洪伟经过约两年时间研发出一台低成本3D打印抛光机。去年10月,刘洪伟带着它登上央视科教频道的《发明梦工场》,通过竞价的方式,以200万元的价格将专利转让给一家投资公司。

“3D打印抛光机在推广之初依靠的是淘宝平台,但效果很不理想。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找网上代理做推广,这才引起央视的关注。”尽管转化成功,但刘洪伟告诉记者,自己总共拥有5项专利,只有这一项实现了转化且颇费周折。身边还有很多同学也拥有专利,但都很难有途径实现转化,因此大学生专利急需平台和渠道推广。

不止缺乏渠道,专利费也是大学生成果转化的“拦路虎”之一。毕业于武汉东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祝浩,上大学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意大王——多功能晒裤架、防泼洒汤匙、带磨刀功能的砧板……申请了20多项专利的他被学校授予“创新双杰”的荣誉称号。但由于“不知道上哪儿去转化”,祝浩拥有的这些专利,非但没为他换来真金白银,还让他掏腰包——大四那年,他陆续收到9项专利续交年费的通知。如果不续缴这笔费用,就意味着放弃专利权,专利将作废。

“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,目前学生申请专利大多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。”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,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例,在10年专利保护期内,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全额专利年费将从600元上涨至2000元这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而言,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数目,记者了解到,在为专利“找婆家”的过程中,还有不少大学生吃过企业的“闭门羹”。“从企业回绝的理由来看,大学生专利转化难还因为很多大学生脱离了企业和市场需求,没有摸着市场的‘门’。”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认为,这就需要大学生多与市场和企业对接,提高技术含金量。

不让大学生卡在“最后一公里”

“大学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,去开展市场需求调研,给企业展示成果并寻求合作,因此急需有关部门搭建各种形式的平台。”对此,刘洪伟建议。我们有这样的平台吗?

答案是肯定的。我市两家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——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,也致力于服务于大学生成果转化。“如果大学生们带着创新点子入园孵化、创办小微企业,可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。”北碚大科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双全介绍,目前入驻北碚大科园的有122家小微企业,涉及农业、信息技术、文化创意等领域,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占77%左右。科技园会帮助学生对接企业,了解需求、发布信息等,以实现创意或专利转化。

对于文科艺术类学生,我市也有帮助他们实现成果转化的另类方式——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启动的“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”,不仅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场地、补贴,让他们安心搞创作,还为他们举办作品展等,让他们有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。

“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,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创新路上被卡住。”市科委相关负责人称,对于爱好创新的大学生来说,成果转化平台至关重要。今后,我市还将提供更多元化、精细化的创新平台服务,让更多创新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,不让大学生卡在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来源:专利资讯.2018-11-30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ZIVf2LguR9U9sT-Ut1Cyg

关闭